權益專區
工作、投保勞保的年資。今後我不會再投保勞保,請問是否還可領勞保給付?
A:勞保和公保屬於不同體系的社會保險,兩者並不衝突。《勞工保險條例》修法後,將會採認勞工過去投保期間所有年資,就算勞工因失業、成為家庭主婦、成為公務員等各種原因退出勞保,等符合年齡資格後,仍可依照舊年資計算,請領勞保給付。
◐ 60歲才能選領年金
年資滿十五年的勞工,在六十歲時可選擇請領一次金或年金。勞保年資前十五年每年可累積一個基數、之後每年累積兩個基數,直到上限四十五個基數為止。以您的例子來說,一次金就可領到二十一個月的平均投保薪資;若選年金,則每月可領「平均投保薪資」乘以「年資十八年」乘以「所得替代率百分之一點五五」,領到死亡為止。
Q:阿紫問:我媽媽的勞保年資已有二十三年,但她目前在領我父親的公務員撫卹金,請問兩年後我媽媽退休的話,還能選領勞保一次金嗎?如果選領勞保年金的話,是否會和撫卹金相衝突?
A:勞保與公保給付並不衝突,您母親兩年後退休,若已年滿五十歲,則可選擇領取勞保老年給付一次金;如果要選擇領年金,則要等到年滿六十歲時才符合資格,這期間她可以不用再加保勞保。
◐ 勞保年金年資計算新規定
◉ 相關規定:
● 過去曾投保勞保的年資,都可在申請給付時採認計算
● 請領老年給付時,不須具備勞保身分
● 保險年資未滿1年,會依照實際加保月數按比例計算
◉ 諮詢管道
✽ www.bli.gov.tw、電話(02)2396-1266
✽ 資料來源:勞委會
Q:許先生問:再過八個月,我媽就滿六十五歲,勞保年資二十二年,投保薪資約兩萬七千六百元,如在年底前退休,領勞保一次金後,還可加入國民年金嗎?還是應繼續保勞保,等六十五歲再領一次金或勞保年金較划算?
A:令堂若現在退休,可領二十九個基數勞保一次金約八十萬元,十月起可加入國民年金,每月繳六百多元保費,滿六十五歲時即可每月領回三千元國民年金給付,直到死亡。
◐ 明年才能領老年給付
如選擇等明年元旦勞保年金上路後再辦理退勞保,可選領勞保一次金或年金,但不能再加入國民年金,勞保年金每月約可領九千四百元,且令堂滿六十五歲才領,可加領兩成「增額年金」,等於每月可領一萬一千兩百八十元。
以國民退休後平均餘命至八十二歲計算,領勞保一次金八十萬元加國民年金每月三千元,共可領一百四十一萬元;領勞保年金每月一萬一千兩百八十元,領十七年共可領兩百三十萬元,算來等領勞保年金較划算。
Q:林先生問:我今年四十二歲,勞保年資二十三年,請問我是否可先退勞保領老年給付,再加入國民年金?還是須一直投勞保至退休?聽說明年起勞保年資超過十五年者就不能加入國民年金,我應如何選擇?
A:您的投保資格還不能領勞保老年給付一次金,因此不應在此時退出勞保。依《國民年金法》規定,明年元旦起才能領取勞保老年給付、且年資超過十五年者,就不能加入國民年金。
◐ 勞保與國民年金接軌規定
◉ 誰可加入國民年金:
● 今年10月1日起,25歲至65歲勞工失業期間可加入國民年金
● 今年12月底前,已請領勞保老年給付者,在65歲前可加入國民年金
● 明年元旦起才請領勞保老年給付,且年資未滿15年者,在65歲前可加入國民年金
● 明年元旦起才請領勞保老年給付,年資滿15年以上,不可加入國民年金
◉ 諮詢管道
✽ 勞保局網址:www.bli.gov.tw
✽ 電話:(02)23961266
✽ 註:無論何種狀況,民眾具有軍、公教、農、勞保身分期間均不得加入國民年金。
✽ 資料來源:勞委會
Q:廖小姐問:請問我爸爸今年六十四歲,已在木工職業工會加保二十年,明年須退保領給付,選擇領勞保年金後,若不幸提前死亡,遺屬可領回的差額如何計算?
A:勞工退休後,若在領取老年年金期間死亡,不論領多久,符合條件的遺屬(低收入、受扶養的配偶、子女等)都可再領遺屬年金;若才剛領給付不久就死亡,過世前領取的年金總額還不到原本老年給付一次金,遺屬可選擇領回差額。
舉例來說,勞工投保薪資三萬元、投保二十年,可一次領的老年給付為七十五萬元,選領年金則每月可領一萬一千多元。若領年金才兩年就死亡,共才領二十六萬七千多元,則家屬可領回差額四十八萬兩千多元;若遺屬無工作能力、符合特定資格,也可選領遺屬年金,金額為每月一萬一千一百六十元的半數,即五千五百八十元。
◐ 符合條件可再領年金
Q:嘉揚問:被保險人領勞保老年年金,已領到金額超過一次金後才死亡,其遺屬(六十五歲以上者)是否可再領原本老年年金半數的遺屬年金?月領遺屬年金是只能申領到未超過一次領的差額,還是可按月終身領?
A:勞工在領老年年金給付期間死亡,就算請領金額已超過原本一次金,符合條件的遺屬也還可再領遺屬年金,領到遺屬喪失請領條件(如配偶有謀生能力、子女成年開始工作等)或死亡為止。
◐ 勞保遺屬年金規定
◉ 投保期間死亡:
● 遺屬可領一次金(10~30個月投保薪資)
● 今年12月底前,已請領勞保老年給付者,在65歲前可加入國民年金
● 無工作能力的遺屬,可選領投保薪資×年資×1.55%,同順位遺屬有1人以上,最高加發50%
◉ 領年金期間死亡:
● 可領勞工老年給付一次金與已領走年金差額
◉ 遺屬年金請領順位:
● 配偶及子女→父母→祖父母→孫子女→兄弟姊妹
✽ 資料來源:勞委會
Q:Stella問:若我符合請領勞保年金,何時可開始申請?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領錢?死亡當月的給付還能由家屬領到嗎?
A:勞保年金制明年元旦上路,若您到時符合勞保老年年金申請條件,明年一月就向勞保局提出申請,等待勞保局審核作業時間,二月底就會把您一月的年金匯入帳戶中,三月底則會收到二月的年金,以此類推,直到您過世當月為止。
◐ 隨物價成長調整年金
當領取年金者死亡時,法定繼承人應在三十天內通知勞保局,勞保局會在事發次月起停止發放給付。若因領取年金者已死亡,死亡當月給付來不及撥入帳戶,可由法定繼承人憑相關文件申請。
Q:孔先生問:勞保年金會依照物價指數調整,調整機制為何?會每年調漲老年給付嗎?如果物價指數下跌,是否給付也會跟著縮水?
A:為了對抗通貨膨脹,勞保年金有隨物價指數調整的機制,但並非每年調整,只有在主計處發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累計成長率達正負百分之五時,才會依照成長率調整。
例如,第一年物價指數年增百分之二、第二年增百分之一、第三年增百分之三時,年金才會在第三年後一次調漲百分之六。從法令面來看,的確可能因為物價指數下跌而使得給付縮水,但過去半世紀來,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從未達到累積跌幅百分之五以上。
記者陳嘉恩採訪整理
本單元歡迎讀者詢問勞保年金相關問題,來信請寄jobseeker@appledaily.com.tw
◐ 勞保年金給付申請新規定
◉ 相關規定:
● 當月給付將在次月底匯入申請人帳戶
● 給付將發放至申請人死亡或喪失資格當月
● 主計處發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累計成長率達正負5%時,會依成長率調整給付金額
◉ 諮詢管道
✽ 勞保局:www.bli.gov.tw、(02)23961266
✽ 資料來源:勞委會、勞保局
Q:吳小姐問:我今年二十六歲,目前是就讀研究所的學生,預計明年七月畢業後才開始工作,之前從未有勞保。請問十月國民年金開辦後,我一定要加入嗎?還是等我明年七月開始工作再投保勞保即可?等我退休時給付如何計算?會不會有國民年金年資被浪費掉?
◐ 最高延後五年
A:依照《國民年金法》規定,年滿二十五歲者,若沒有加入軍公教勞農保,就必須加入國民年金保險,等您明年找到工作加保勞保後,再退出國民年金保險。勞工若擁有勞保年資和國民年金年資,兩者合計超過十五年的話,符合請領條件後就可以領勞保年金加上國民年金,兩種年資分別依照該保險計算方式給付,年資不會浪費。
例如您到六十五歲時各擁有二十一年勞保年資和十八年國民年金保險年資,則退休後每月可領給付,勞保部分以最高六十個月平均投保薪資乘以年資二十一年,再乘以所得替代率百分之一點五五計算;國民年金部分則以月投保金額乘以年資十八年,再乘以所得替代率百分之一點三。勞保局每月會分別以兩筆款項匯入申請人帳戶中,以方便勞工計算。
只不過,國民年金屬於柔性強制加保,不繳保費並不會有罰則,但欠費期間年資就無法累積,如之後要補繳,除了要繳交利息外,補繳年資最多也只能以十年為限。
◐ 勞保與國民年金年資合併計算規定
◉ 相關新規定
● 勞保年資滿15年可領勞保年金,未滿15年領一次金
● 勞保未滿15年,加計國民年金年資後滿15年,可選擇請領勞保年金或一次金
● 勞保與國民年金分別依不同公式計算金額後,一併匯入申請人帳戶
◉ 諮詢管道
● 勞保局網址:www.bli.gov.tw
● 電話:(02)23961266
✽ 資料來源:勞委會、勞保局
Q:鐘先生問:我今年31歲,已有8年職業工會勞保年資,未來勞保和國民年金費率都要調漲,請問選擇哪邊的投保費率較低?媒體報導勞保和國民年金都有財務問題,等我65歲退休時,保費會不會血本無歸,沒給付可領?哪一個保險較無財務風險,投保較可靠?
A:明年勞保年金制上路後,勞保費率將由現行6.5%調高至7.5%,之後分階段逐年調漲,直到2027年漲至13%;國民年金今年10月開辦時費率是6.5%,之後也會逐步調漲,到2030年調至12%。若單純比較費率,國民年金的保險費率比勞保費率低。
◐ 別以基金財務考量選保
不過勞保年金的老年給付所得替代率高,且給付是依投保薪資計算,給付項目也比國民年金多,如生育、傷病、職災等,從給付角度看,多數人投保勞保比國民年金划算,建議您在維持原工作期間,仍留在職業工會加保。
至於財務問題,勞保和國民年金的確都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勞委會估算勞保基金將在19年後虧損,目前尚未有對策;國民年金因屬柔性加保,且投保者以經濟弱勢居多,保費收入有限,不過依法可靠公益彩券盈餘、調高營業稅等方式挹注。兩基金雖都有財務隱憂,但政府保證勞保、國保不會倒,現階段建議您不要以基金財務作為選擇投保勞保或國民年金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