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瑜珈與流汗
瑜伽練習的重要誤區:一定要流汗才有效
隨著冬春季節的到來,氣溫日漸上升,最近的瑜伽教學中經常聽到有會員對於瑜伽練習有這樣的回饋,甚或有些帶著明顯的抱怨情緒:這節瑜伽課一點汗都沒有出,或者汗很少,感覺像沒鍛煉一樣。針對這一非主流聲音,小編想要告訴各位的是,選擇了瑜伽,我們就一定要明白為什麼要瑜伽?該用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瑜伽?
其實瑜伽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好的心態,這樣可以讓你時刻保持好的心情,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自己和他人,因為瑜伽的真正目的是:讓我們認識自己,欣賞自己,學會善待和包容。
現在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看瑜伽練習出汗的幾個原因:
1、運動量達到了你的極限,也就是運動量夠了。
2、溫度的關係。
3、排汗有個體差異。體差異還表現在體液多少上。有些人體液較多,運動時出汗就多;有些人體液較少,運動時出汗就少。體液的多少常取決於體脂的含量,所以胖人運動時出汗多,如運動前大量飲水,也會因體液增多而增加出汗量。
4、警惕自汗。稍微一動就大汗淋漓,這種屬於體虛的表現。
5、汗腺,不僅有性別差異,而且還有個體差異。因此,在同樣條件下,有人出汗多,有人則出汗較少。
6、當然出汗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瑜伽的過程中的專注!專注在瑜伽中顯得非常重要,專注可以調動你的身體所有的感覺,集中你的意念和氣息,全身心的投入到練習中,配合深長緩慢的呼吸不斷調整身體,到達自己身體的最大幅度,體會每一次呼吸過程的收緊和放鬆,這樣可以喚醒身體,調節內臟,促進血液迴圈,收緊肌肉,在持續的安靜的警覺的體驗中,人體會由內到外慢慢發熱,熱量慢慢傳遍全身,氣血運行順暢,渾身舒暢放鬆。
所以,人體出不出汗,出多少汗,不能用來衡量練習是否有效。首先,我們從人體自身的功能角度來說,人的特性不同,汗腺也因此各不相同,人體不同大體上分活躍型和保守型兩種,有人屬前者,而有人屬後者,後者與遺傳有關。出汗的多少與否,也直接影響到人體健康。一般來說,夏季炎熱,出汗多一點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過多,對健康就不利了。過多出汗,可造成人體血液迴圈的流量減少,迴圈變慢,使得人體的散熱量趨減,從而導致體溫升高。大量出汗,還能使人體鹽分流失,細胞因缺鈉而造成熱痙攣。所以,夏季裡,人們應及時補充流質和適當的鹽分。
不少人選擇拼命的練習瑜伽,到了春夏季,一些人則會加大瑜伽體式運動的強度。依照醫學專家認為,適當運動可以幫助減肥、鍛煉身體,但過量運動則害處多多。特別是在夏季,由於運動排汗量大,如果過度運動,不僅體內的水分流失快,鉀等重要元素也會迅速流失,鉀嚴重缺乏將會導致休克或者昏迷,過度嚴重的話甚至死亡;另外,一些工作已經相當繁重的白領需要在健身前考慮一下強度問題。
在這裡特別提示大家:不要在非常勞累的情況下還是按照平時的強度進行鍛煉,以免健身不成反而危害健康,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如:在瑜伽室裡鍛煉時,你出汗很少,有時甚至只有一點汗珠,而你的同伴卻揮汗如雨,汗流浹背,那麼這時的你是否為此感到既焦慮又沮喪呢?不必擔憂,科學研究證明:流汗消耗的是水、鹽分和礦物質,而不是脂肪,鍛煉時出不出汗同是否消耗脂肪沒有關係,對於這一點希望我們明白起來,不是出汗就是消耗脂肪。根據人體的生理規律,人體在運動練習時,由於熱能的轉化,人體的毛孔需要張開的,肌肉收縮時轉化為機械能的效率只有70%則以熱的形式釋放出來,幸虧有體液的水和汗液的調節,使熱對酶和結構蛋白質的傷害降至最低限度。當熱引起血管擴張時,血液中的水將熱轉運至皮膚表面,然後隨汗水蒸發,將熱傳到周圍環境中。
在夏季高溫環境下,人體通過出汗是可散發大量熱量的。它在調節體溫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夏天,當毛孔張開時,過度的疲勞運動會降低你的防禦能力,外來的細菌和毒易於侵入,這一點不可不防;而到了冬季,人體的毛孔是自動閉合的,皮下脂肪開始日漸增厚,對低溫已具適應能力,一般不易受風寒侵擾,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經過研究發現:通過流汗達到排出體內的毒素,效果是很微小的。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是正確的,但是稱皮膚為最大的排毒器官是不正確的,人體最主要的排毒器官則是腎臟和肝臟。
讓我們再回到瑜伽練習上。
其實,每一個瑜伽姿勢都有它初級中級乃至高級階段,當我們完全掌握了姿勢的正確要領,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姿勢跟呼吸意念統一起來,不但要感覺身體肌肉和骨骼的變化,還要用呼吸去按摩臟器,不斷探索自己的身體,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練習的完整,高度統一,收到最好的效果!瑜伽是一種科學,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好的心態,更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要辯證的對待瑜伽,在堅持中慢慢去改變自己的心態,健康身體,調節心情。在安靜、祥和中緩慢的伸展,在深長的呼吸中去開發身體的潛能,探索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