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其重點在於讓學員透過參與真實世界的問題解決或專題研究,來獲得知識和技能。PBL 強調學員主動參與和合作,並著重於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而非僅僅是記憶和重覆。
專題導向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學員中心: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扮演主導角色,教師則是作為引導者和輔導者。
深度學習:學員不僅需要了解特定主題的表面知識,還需要深入探究,以達到理解和應用知識的層次。
跨學科學習:專題通常涵蓋多個學科領域,需要學員整合和應用不同領域的知識。
真實世界連結:專題常常與真實世界的問題或情境相關,使學習更具意義和價值。
合作學習:學員通常需要在團隊中共同完成專題,透過合作,學員可以學習到團隊工作和溝通協調的技能。
反思和評估:專題結束後,學員需要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並接受同儕和老師的評估和反饋。
透過專題導向學習,學員不僅可以學到知識,也能培養出一些在21世紀非常重要的技能,如問題解決、批判思考、創新思考、溝通協調、自我管理等。
在科展指導過程中,導入專題導向學習 (PBL) 的方法可以提升學員的學習效果。我們提供的步驟:
確定主題: 首先,我們與學員一起確定一個科展的主題。這個主題應該是相關的、有趣的,並且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技能。
計劃專題: 與學員一起計劃專題的具體步驟。這可能包括實驗設計、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報告撰寫等。
指導學員: 我們的角色主要是作為指導者和支持者,引導學員進行問題解決、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援,並在需要的時候提供一些建議和反饋。
提供合作機會: PBL強調學員的合作學習。因此,我們會鼓勵學員與同儕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實地學習: 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會安排一些實地考察或訪談,讓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和學習。
進行評估: 在專題完成後,我們與學員一起評估他們的成果。這包括對他們的研究結果、學習過程、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進行評估。
反思和改進: 最後,我們與學員一起反思他們的學習經驗,並思考如何改進。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未來的學習中繼續進步。
隨著AI的進步,專題導向學習(PBL)在科研中的應用有許多創新的方式,我們建議:
AI驅動的資料分析:AI的進步使得大規模數據分析變得可能,學員可以使用AI工具來分析和解釋大量的數據,這將使他們的專題更具有科學性和深度。
AI助理:AI助理可以提供實時的指導和回饋,幫助學員解決問題,並提供學習資源。此外,AI助理還可以根據學員的學習進度和能力,個性化的調整學習計劃。
模擬和虛擬實境:AI技術可以用來創建模擬環境或虛擬實境,讓學員在這些環境中進行專題研究。這不僅能提高學習的趣味性,也能讓學員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實驗。
預測模型:AI可以幫助學員建立預測模型,這可以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和批判思考能力。
自動化和優化:AI可以自動化許多繁瑣的工作,如資料收集和整理,這將讓學員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專題的核心問題。
使用AI來支援PBL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是,AI應該作為一個工具來協助學員的學習,而不是取代學員的學習。AI可以提供一些幫助,但最最重要的學習過程仍然需要學員自己去探索和完成。
------------------------------------------------
----------------------------------
----------
近日有家長詢問:使用AI輔助孩子的學習是否會讓他們過於依賴科技,甚至變成「抄襲」或「複製」內容,而無法真正學到知識?(20241025增補)
回答:
隨著人工智慧(AI)在科研中的應用日益普及,它不僅成為推動學術進步的重要工具,也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識。2024年諾貝爾獎在物理和化學領域的得主,正是通過AI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示了AI如何在學術研究中扮演輔佐角色。例如,DeepMind的AlphaFold AI可以預測蛋白質的三維結構,而神經網路的應用則推動了機器學習的發展,這些技術讓科學家在複雜領域中能更深入、更迅速地進行探索。
對於家長的擔憂,我們應該理解AI並非為了取代學習,而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更有效地掌握知識。使用AI輔助不僅幫助我們接觸到更廣泛的資訊和新穎的思維方式,也在此過程中培養評估和判斷資料的能力。舉例來說,AI可以協助學生檢視研究數據、分析結構和模式,這在傳統學習中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甚至在技術上無法完成。AI引導我們思考不同的解決途徑,使學習更加豐富和多層次,並有助於提升孩子的科學素養。
因此,AI在學習中的輔助,實際上是提升孩子理解深度和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而非讓他們「取巧」。學術發展需要時間、精力與創新思維,AI的輔助正是為了讓學生擺脫重複性任務的束縛,專注於創新和探索,從而真正掌握知識、內化理解並應用於實際情境。
家長提問:隨著AI的快速發展,學術論文的價值是否會逐漸減少,甚至被AI取代?
回答:
儘管AI在學術研究中已成為強大的輔助工具,但學術論文的價值並不會因此而減少,反而可能更加重要。學術論文並不僅僅是研究的紀錄,它還是知識嚴謹性的體現,是科學家在特定領域中通過批判性思維、嚴謹的設計和深度分析所產生的成果。AI雖然在數據分析和模式辨識上表現卓越,但還無法完全理解、創造或推理出科學假說,更無法從倫理和多學科角度進行批判性分析。
隨著AI輔助工具的應用,學術研究的效率確實提高了,許多重複性工作得以簡化,使研究人員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創新性和推理性工作中。因此,AI的出現不是讓學術論文失去價值,反而讓科學家能在更高的起點上產生更深層次的成果。而且,AI技術的使用也需要一個可靠的知識體系,學術論文正是這個體系的基礎,它提供了大量可供參考和驗證的經驗和資料。
因此,AI不會取代學術論文,相反地,它讓科學家能更好地展示其研究價值和方法,也讓學術論文更具參考性。未來的學術論文可能會更加多樣化和數位化,但其作為知識傳承、學術成果展示的重要形式仍然會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