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蚊子防治


蚊子屬於雙翅目昆蟲,是台灣常見的病媒昆蟲之一。牠們具有吸血行為,其中僅雌蚊會吸血,目的是為了取得蛋白質以完成產卵所需。

主要特徵:
身體細長、具有翅膀與長腳

吸血時會釋放唾液,引發皮膚紅腫與搔癢

喜愛潮濕、陰暗、積水處作為繁殖地

台灣常見的病媒蚊包括:
白線斑蚊(登革熱、茲卡病毒媒介)

埃及斑蚊(登革熱主要媒蚊)

家蚊(夜間活動,叮咬人畜)

繁殖特性:
蚊子產卵於靜止積水中,例如:

花盆底盤

廢輪胎

水桶、排水溝、未覆蓋水缸等
分享到

🦟 蚊子防治說明

蚊子為具吸血性與飛行能力之雙翅目昆蟲,雌蚊在吸食人血後產卵,是多種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媒介。常見傳播之疾病包括:

  • 登革熱

  • 瘧疾

  • 茲卡病毒

  • 日本腦炎

其中,登革熱與瘧疾等列屬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須於24小時內向衛生主管機關通報,因此蚊蟲之孳生源管理與防治作業具有重大公共衛生意義。


防治方法

為有效控制蚊子密度與中斷其傳染鏈,建議採取以下防治措施:

🔹 空間噴灑處理:

  • 使用經衛福部核准之環境衛生用藥,以對人畜毒性極低之稀釋配方

  • 使用電動或手動噴霧設備進行空間噴灑,達到觸殺飛行成蚊效果

  • 針對蚊蟲常出沒區域(如:牆角、陰暗處、家具下方)進行細部處理

🔹 孳生源清除與重點施藥:

  • 對蚊卵與幼蟲可能孳生之積水容器(花盆底盤、水桶、屋簷、水溝等)進行定期巡檢與清理

  • 必要時於無法清除積水處(如地下水井、排水口)投放滅幼劑或生物防治劑


日常共同維護

社區與住戶應共同維護環境衛生,以降低蚊子孳生與入侵風險:

  • 每週巡檢一次「室內外積水處」,確保無積水環境(如:盆栽底盤、瓶罐、空桶等)

  • 維持空氣流通與乾燥,減少蚊子喜好的潮濕環境

  • 不必要的門窗應保持緊閉,或加裝紗窗、紗門

  • 睡眠時可使用蚊帳、防蚊液等物理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