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發生中風的人口大約五萬人,其中包含再度中風者。隨失能帶來的後遺症對每個家庭造成的影響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陳爺爺的故事令人動容,因為在他背後有位太太,以行動展現永不放棄的決心,而這份情義,讓爺爺有了穩定的依靠與信心,展現出越來越好的自己。
一開始認識陳爺爺的時候,知道爺爺曾因中風一直在各大醫院遊走,住的醫院一間換過一間(振興、榮總、三總…),當時又適逢新冠流行,醫院嚴格控管進出,僅有奶奶一人獨撐照顧,家屬無法探視,至今回想起來奶奶仍有激動,表示當時差點撐不下去。
一直以來都是奶奶單獨照顧陳爺爺,十多年前爺爺第一次中風,她騎著摩托車風雨無阻,一周五次載送爺爺到醫院做復健,長達一年。此次二度中風,爺爺喪失了語言、吞嚥、平衡及動作協調能力,奶奶破釜沉舟,出院後,將自己住家出租,直接租屋在醫院旁邊,以接續出院後的復健。此舉要不是奶奶個性一向堅毅達觀、與人為善,要度過委實不容易。
111年5月詮順開始服務陳爺爺,主要服務內容是陪同爺爺到振興醫院復健。一週4天的職能、物理復健及1天的語言治療及心理治療,居服同仁如實穩定的接送。然而6月份奶奶確診,服務及復健足足停了十多天,同年7月,奶奶又因健康原因住院18天。此時爺爺也一起跟著住院,就這樣斷續前後休息了一個多月,爺爺一點一點開始退步。
同年9月底,在奶奶努力尋求下,陳爺爺接觸到撥筋課程,此時的爺爺開始有了明顯進步,居服同仁也因此大受激勵,全力幫爺爺訓練柔軟度、平衡力、肢體協調性,此時居服同仁的用心程度,已遠非一般行禮如儀的服務可比擬了。
復健暫停一個月
按照健保局規定,每年提供每位病患的復健時數有一定上限,因此振興醫院規定病友連續復健五個月後,必須休息一個月。陳爺爺8月到12月已連續復建五個月,必須休息。但這一個月非常關鍵,全看每位病友在家的情況而定,若沒有特別安排,則進步停止,便是退步的起點。居服同仁為了讓爺爺維持進度,在這一個月中,詮順原本陪同到醫院復健的服務,改為居家服務週一至週五每天3 小時。
112年1月,居服同仁很認真地帶著爺爺復健、拉伸、訓練,希望可以維持爺爺復健的成果,在不懈的努力之下,2月1日回到振興醫院,物理老師、職能老師都告訴爺爺「沒有退步,反而還有進步!」老師們的話不單鼓勵了陳爺爺,同時也大大肯定了我們居服同仁,使他更加用心,在整個接送、陪伴復健的過程,不時絞盡腦汁希望能給陳爺爺更多的幫助,漸漸地,在過程中奶奶與居服同仁兩人全心的護持下,陳爺爺不畏高齡,成為復健老師口中病友復健的表率,如此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信任與被關愛的氛圍流動其間,至此黃金鐵三角隱然形成,相互都視對方為不可或缺的夥伴及貴人。
在服務過程中,詮順公司注意到陳爺爺的吞嚥功能頗有進步的潛力,其喉結在吞口水時上升的速度及距離表現都令人期待。如果有恆的執行語言治療師所說:每日吞口水一百次的話,假以時日,由口進食的夢想將得以實現!看著陳爺爺神情認真地聽我們解釋吞口水與避免嗆咳的氣管解剖關係時,不由得讓人期待夢想成真那日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