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豐穀宮簡介】

本宮歷史源自日據時代,左營庄民的生活困苦,但對宗教信仰抱持虔敬之心且積極參與。某次鳳邑舊城城隍廟城隍尊神出巡,遶境隊伍行經左營東門舊巷一帶,信徒交付一尊清代官方祭祀「先農壇」的神農大帝神像,當時信徒不知該如何處理,因此請示左營元帝廟北極玄天上帝,神意指示將神農大帝請到元帝廟奉祀,後來信眾覺得不妥,認為「一廟不容二帝」,因此將神農大帝請到檨仔園,庄民陳同協助搭建草寮奉祀(即豐穀宮前身)。
同時奉祀全台罕見「草蜢公」、「草蜢婆」金身聖像,兩尊源自清代左營舊城官方祭祀「八蜡祠」,手中各握有一隻蝗蟲,象徵捉住害蟲,保佑稻穀豐收,由於廟體頹廢不堪,因而輾轉移請至豐穀宮奉祀,協助神農大帝濟世佑民、護佑境內 四時無災 八節有慶。
左營豐穀宮又稱先農壇,奉祀神農大帝與媽祖,是稻農精神寄託。原廟宇是高雄市十大歷史建築,文建會全國百大歷史建築,是全台三座閩南廟之一,其餘兩座是楠梓楠和宮(楠梓天后宮)、旗后天后宮。廟內有神農大帝、天上聖母(北港三媽)、八蜡祠(草蜢公及草蜢婆)、一甲中壇元帥、舊城東門外東瀛社福德正神。
民國初年,左營地區發生嚴重牛瘟,人畜通通都病倒,生活更陷入困境,境主北極玄天上帝諭示自有貴人前來相助,不久適逢有一信眾自北港朝天宮迎請天上聖母令旗行經本庄,當時庄民對於北港媽自古流傳神蹟早已有耳聞,凡是北港天上聖母所到之處,人畜均奇蹟式不藥而癒,牛隻開始康復耕作。
因此庄民欣喜之餘,祈求聖母恩澤能永駐左營庄,供眾信徒朝拜,此時天上聖母降駕指示其乃是北港三媽,感昭民心虔誠,願留於左營庄濟世萬民,並指示要到檨仔園旁的陳同家中接受供奉,遂而留下迎請之天上聖母令旗,接受本庄庄民進行奉祀,經協議後暫於今宮址處先搭草寮,簡單慎重供奉,日漸久矣,信眾深感神靈庇佑,因此進而雕塑「天上聖母」神尊奉祀,因此本宮便有二尊神聖鎮守,保佑闔境平安。
民國34年8月,日本政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布投降,日軍紛紛撤台。左營庄民的宗教信仰逐漸活絡,當時日軍仍有遺留部分建材,因而提議建廟。經地方仕紳籌募及善信大德捐地,開始動土興建,民國35年4月廟宇落成。雖稱不上精緻壯偉,但在當時物質嚴重缺乏下尚稱完美。
本宮建築特色為南煬剪黏、天井繪樑、古色古香、曾經風盛一時,地方仕紳雅稱為「新廟」。直至民國96年8月左右,鑒於廟體年久失修、牆面斑駁龜裂,屢有造成信眾參拜之危險,奉神意指示依造原廟貌修建廟宇,同年12月舉行興建動土大典,民國100年新廟落成舉行入火安座大典,建築古色古香,讓當初「新廟」的風華再度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