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蟻屬於不完全變態型昆蟲,主要以木質纖維為食,具極強的破壞力,常造成室內裝潢、結構性建材等嚴重損害。每年春夏季節,當降雨過後氣溫悶熱、濕度升高,白蟻會進行稱為「群飛儀式」的繁殖行為,即紛飛蟻(生殖蟻)脫翅交配後,在土壤中尋覓築巢處。
交配完成的雌雄蟻會建立新巢,由雌蟻負責繁殖,並孕育第一代工蟻。成熟後的蟻群會承擔築巢、採食、照護蟻后等職責,構成具有社會性分工的蟻巢結構。
雖然白蟻在自然環境中扮演有機物分解者的角色,對生態系具有一定功能,但當其入侵人類居住空間時,則會啃蝕木構造、電線絕緣層等,導致裝潢毀損、漏電走火、甚至房屋結構不穩等嚴重災害,對生命財產構成極大威脅。
在台灣地區,蟑螂種類繁多,但一般民眾最常接觸的主要有兩類:
德國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體型小,偏好油脂性食物,常躲藏於縫隙、貨物、紙箱或廚房設備中,藉由物流與人為活動夾帶進入各類空間,是餐飲業與住家中最常見的入侵蟑螂種類。
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體型較大,主要棲息於下水道、化糞池等高濕、高有機污染的環境,以腐爛食物為主要攝食來源,常在雨後或環境消毒期間自排水設施中竄出,影響生活環境品質。
由於兩種蟑螂在體型、生態習性、食性與活動範圍上具有顯著差異,故其防治方式與施作重點亦有所不同。建議根據實際發現之種類與環境條件,採取對應的防治策略與藥劑使用方式,方能有效控制蟑螂族群數量與阻斷其繁殖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