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東佛山市一帶爆發屈公病(Chikungunya,中國稱「基孔肯雅熱」),如今確診已經超過7000例。面對屈公病來勢洶洶,國內現階段並沒有特定治療藥物以及疫苗,這樣該怎麼防範呢?《三立新聞網》特地整理疾管署資料以及名醫見解,幫助讀者了解屈公病,國內外疫情現況以及預防方法。
屈公病「Chikungunya」在非洲的土著語言中,就是指「痛的將身體彎起來」。最早發現於1952年,從坦尚尼亞一位發燒病人的血清中分離出來,是一種由屈公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經由蚊子叮咬而傳播。 其症狀與登革熱非常類似,區別在於部分感染者會有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病患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個月。
全球今年已累計逾25萬例病例,世界衛生組織於7月22日急籲各國應採取行動。
● 國外
目前,美洲疫情最為嚴峻,主要分布於巴西、玻利維亞及阿根廷等國;印度洋之法屬留尼旺島、馬約特島、模里西斯等地疫情則是蔓延至他區;亞洲部分,印度今年破3萬例,中國廣東省近1週即新增2892例,其中以佛山市疫情最為嚴峻,截至7月31日已累計逾6900例,其他城市也有病例出現,澳門及香港等地也出現移入病例,澳門還發現2例本土病例;歐洲地區,法國累計49例本土病例,義大利2例本土病例;非洲肯亞迄今累計逾600例病例。
● 台灣
疾管署統計截至8月4日,今年屈公病疫情均為境外移入病例,累計16例;其中以印尼13例最多,其次則是菲律賓2例、斯里蘭卡1例。目前境外移入病例數已為近6年同期最高(2020至2024年同期介於0到6例),再加上其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境外移入引發本土流行的風險增高。
● 第二級「警示」(對當地採加強防護):中國廣東省、巴西、法屬留尼旺島。
● 第一級「注意」(遵守當地一般預防措施):肯亞、玻利維亞、阿根廷、斯里蘭卡、印尼、印度、菲律賓。
藉由病媒蚊傳播,不會人傳人,台灣主要的傳播媒介以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