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於 2025 年刊登於《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的研究,深入探討了低頻純音對暈動病(暈車、暈船、暈機)緩解效果的潛力。以下是該研究的核心內容摘要:
研究背景
暈動病概況:暈動病是一種全球常見的交通相關問題,主要與內耳前庭系統失調有關。儘管已有部分治療手段,但目前針對其預防與緩解的方法仍相對有限,特別是在非藥物介入方面。
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旨在驗證低頻純音是否能夠透過刺激前庭系統,改善與暈動病相關的平衡障礙及自律神經紊亂。
研究方法
一、動物實驗(以小鼠為模型)
離體實驗: 研究團隊從小鼠橢圓囊中分離前庭組織,並透過螢光染劑 FM1-43FX 評估在不同頻率(90–1000 Hz)與聲壓強度(65–85 dBZ)下,純音對離子通道活化的影響。
在體實驗:利用「平衡木測試(Beam Balance Test)」評估純音對小鼠暈動病的預防能力,觀察時間最長達 180 分鐘,以評估其穩定性與持久性。
二、人體試驗
受試者招募: 共納入 82 名有暈動病經歷但無聽力損傷或慢性眩暈的健康成人,參與多項模擬與真實場景測試。
實驗設計:
鞦韆測試: 透過擺動模擬車輛搖晃,並以姿勢圖(Posturography)分析平衡能力變化。
駕駛模擬器: 採用 360 度沉浸式系統模擬行車情境,並同步監測心率變異性(HRV)以評估自律神經反應。
真實車輛測試: 受試者於車輛後座進行閱讀任務以誘發暈動病,並透過 MSAQ(Motion Sickness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問卷量化主觀不適感。
純音暴露條件: 採用雙耳同時暴露於 100 Hz、80–85 dBZ 純音 1 分鐘,聲級設定符合日常安全範圍。
研究結果
動物實驗:最佳刺激條件: 頻率為 100 Hz,聲壓強度達 85 dBZ 的純音可顯著活化橢圓囊離子通道,該效應需依賴耳石的存在。
效果持續性: 僅需 5 分鐘暴露,即可產生超過 120 分鐘的持續效應;但至第 180 分鐘後逐漸消退。
人體實驗:
平衡表現:在三種測試場景中(秋千、模擬駕駛與真車),純音刺激均可顯著減少姿勢圖中的包絡面積,顯示平衡表現改善,尤其對於暈動病易感人群更具顯著成效。反之,單耳刺激或使用 250 Hz 純音則未見明顯效果。
自律神經反應:在駕駛模擬中,純音刺激可明顯提升副交感神經指標(高頻 HF)並降低交感神經活性(LF/HF 比值),顯示自律神經失調獲得改善。
主觀症狀:真車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經純音刺激後,MSAQ 問卷總分與胃腸道、中樞神經、外周症狀等子項皆顯著下降,顯示暈動病主觀不適感有明顯緩解。
結論與應用展望
短時純音刺激具顯著療效:僅 1 分鐘的 100 Hz、80–85 dBZ 純音暴露,便可有效活化前庭系統,進而改善因暈動病導致的平衡障礙與自律神經異常。動物實驗顯示,該效應可持續超過兩小時。
安全性評估:該音量遠低於職業性噪音暴露標準,且無聽力損傷風險,耳聲發射測試(DPOAE)結果正常,顯示應用潛力高。
應用潛能:此技術有望發展為車輛或其他交通工具中的抗暈動病介入裝置,尤其對長途乘車族群具吸引力。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其在動態移動或自動駕駛情境中的即時應用效果。
研究限制與後續方向
本研究主要針對橫向與垂直方向移動所引發的暈動症狀,尚未涵蓋旋轉刺激(如與半規管功能相關的情境)。
純音作用於耳石—前庭路徑的分子機制仍不明確,未來需透過神經生理與細胞層級研究加以釐清。
可望進一步結合自動駕駛技術,探討純音作為即時干預工具的可行性與實用性,提升乘車體驗與舒適度。
來源取自: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ehpm/30/0/30_24-00247/_html/-char/en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4-therapy-effectively-motion-sickness-e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