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 歡迎您 大賀!!科研班學員獲2023全國賽入圍4組,創新高! 大狂賀 輔導學員獲 Regeneron ISEF 2022 特殊化學獎 1st 最高獎 申請康乃爾入學工程學系成功 投稿國外期刊公正審稿,刊登快,影響因子(IF)高 大賀 2024團隊作品參加歐洲盃發明展榮獲雙金牌獎 狂賀!! 學員作品入國際期刊BMC Microbiology (IF 4.2) 刊登 問題17:對於中小學生使用AI輔助科研,是否會影響創新能力與學術素養 答覆 狂賀!!學員2024年馬來西亞MTESDG永續發展國際發明展獲銀牌獎(亞洲難度最高獎) 大賀2021國際科展獲一等獎(代表出國正選,申請建中已入學) 但以理 歡迎您 大賀 實驗室輔導 NMH(Massachusetts) 學員 獲丘成桐化學銅牌獎 但以理 歡迎您 大賀 科研班學員(澳門第33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順利申請英國倫敦大學入學
LOGO

北市探究與實作標準「被加嚴」審查原則到底是什麼?

  • 2022/02/07
  • 分享到

今年台北市自然科探究實作課程計畫通過率六都墊底,多校指控是「開放式探究」理念凌駕審查。實際上,教育部訂有課程計畫檢視原則,國教署探究與實作課程北區、南區推動中心執行秘書受訪時也提到,探究實作是部定必修,著重學習科學探究步驟,課程計畫必須適用於所有學生,若學生有更深層的探究動機,學校可透過彈性學習、多元選修,由老師引導學生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主題。

根據教育部的課程計畫檢視原則,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至少要跨二科目以上,學習內容要包含發現問題、規畫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等四大要素,課程內容也要符合領綱規範,需具備主題式跨科目內容。

探究與實作課程北區推動中心執秘洪逸文表示,探究與實作是部定必修,課程計畫必須適用於所有學生,這門課重點並非以傳遞學科知識為主,而是著重學習科學探究步驟,課程主題只是研究方法的載具,重點在學生面對問題時學會如何解決

洪逸文說,若學生有更深層的探究動機,學校也可透過彈性學習、多元選修,引導學生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但若這門課採「開放式探究」的模式,學校器材、教師負擔、有限的授課時間、學生探究能力等將成待解難題。

探究與實作課程南區推動中心執秘何興中,也是台南一中的物理教師,他表示,探究與實作只是啟蒙學生認識研究方法,當學生想延伸探究,老師可引導學生去做科展,或選擇加深加廣選修,南一中也有不少普通班學生因為這門課,取得了科展門票發光發熱。

以上資料摘自:2021-12-17 22:36 聯合報 / 記者趙宥寧/台北即時報導

請問同學在泛泛之輩中,你要如何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