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139號是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於1975年完成命名登記的良質品種,屬短粗粒粗圓形米,糙米率82%~83%,完整米率69%,直鏈澱粉含量18%~20.2%,蛋白質含量6.1%~7.0%,具軟膠體低糊化溫度特性。主要栽培區在台灣最清臺潔的花蓮東地區,融合優良的土壤與水質,米飯食味優秀,創造出臺灣「富麗米」的美譽。
在民國六十年代,台灣稻作的上乘品種首推「高雄139號」。她是前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長林富雄等人在1968年雜交選育成功,1975年命名推廣的品種。她看上去雖然個頭兒不高,被歸類為「半矮性」的品種,但「人小志氣高」,成熟時結實纍纍,穀粒飽滿,甚至有農民形容飽滿得連稻穀外殼都像要爆開似的。此外,高雄139號抗稻熱病,又適合機械化採收,深受稻農好評。
除了產量高,高雄139號米飯吃起來口感Q黏,食味值與日本稻米不相上下,在民國六、七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打拼之餘也開始重視生活品質的年代,高雄139號如爆乳般的稻穀,帶給農人豐收的富足,高食味值的米飯,帶給眾多饕客味覺滿足,說是上乘品種,一點也不為過
花東地區的土壤、氣候與日照,特別適合種植高雄139號。對加工業者來說,高雄139號碾米與儲藏的品質表現,較其他稻米優異,煮出來的米飯更比其他地方種出來的好吃。因此高雄139號已連續蟬聯花蓮富里、台東池上與關山等地的主力稻種超過三十年。2004年底,台灣稻米睽違33年首度恢復輸往日本,更是以花蓮富里鄉農會契作的高雄139號打頭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