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 歡迎您 大賀!!科研班學員獲2023全國賽入圍4組,創新高! 大狂賀 輔導學員獲 Regeneron ISEF 2022 特殊化學獎 1st 最高獎 申請康乃爾入學工程學系成功 投稿國外期刊公正審稿,刊登快,影響因子(IF)高 大賀 2024團隊作品參加歐洲盃發明展榮獲雙金牌獎 狂賀!! 學員作品入國際期刊BMC Microbiology (IF 4.2) 刊登 問題17:對於中小學生使用AI輔助科研,是否會影響創新能力與學術素養 答覆 狂賀!!學員2024年馬來西亞MTESDG永續發展國際發明展獲銀牌獎(亞洲難度最高獎) 大賀2021國際科展獲一等獎(代表出國正選,申請建中已入學) 但以理 歡迎您 大賀 實驗室輔導 NMH(Massachusetts) 學員 獲丘成桐化學銅牌獎 但以理 歡迎您 大賀 科研班學員(澳門第33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順利申請英國倫敦大學入學
LOGO

收集問題中  歡迎提出問題來  誠心謝謝您

分享到
問題一:請問實驗室的科研輔導或是其他科學競試課程的進行方式?
ANS:
(一)首先可以用通訊方式,先確定約談時間與地點(約談免費),會面時,學員或師長可以提出對研究主題的想法、目的(例如展示參賽、交作業或是個人興趣或研發)、預算與希望我們的協助方式。
(二)開始規劃題目與相關準備(交付訂金),題目與實驗內容確認同意。
(三)服務辦法:約定實驗時間與預估次數,遵守安全規定與確認單雙方完成(完成交費)購置材料,開始實驗。
 

問題二:我的孩子想做科研專題,你們可以提供哪一些協助?
ANS:

(一)實驗室科研輔導,主要為同學提供師資,指導參考文獻的收集、協助規劃實驗、準備儀器與材料、指導儀器設備使用、論文報告說明書的指導、專業海報設計製作等,目的為同學節省實驗前繁雜的準備與實驗後的資料整合時間。

(二)需自製儀器完成實驗時,我們盡少購買成品,結合社區資源,將廢物利用做成可用儀器,更符環保

(三)在實驗過程中,老師會指導與說明每一種儀器的原理與使用方法。
(四)實驗數據的分析與情形不同的各式統計(平均值、R值、標準差)的計算,與相關係數的說明。

(五)實驗要自己做,歡迎家長參與指導,同學自己規劃實驗,再與老師討論;一定要而且實驗日誌,這是我們堅持的原則。

(六)實驗要有安全第一的態度,不要違反實驗室的安全規定,這個我們會嚴加把關。

(七)實驗的設計,引導學員運用創造性思維的技巧來解決問題;鼓勵學員結合社區中的資源材料;並在設計和製作時,提高學員對社會責任的認識。

 

問題三:為什麼發表論文或期刊要以第一作者身份
ANS:

(一)因為第一作者是對研究做出了主要貢獻的人,後續順位的作者,可能也做了比較多的工作,但也可能只做了微不足道的相關工作。如果你不是第一作者,那麼申請入學學校不會去調查你究竟做了多大的貢獻,更不會憑空相信你在研究中做了重要工作,除非你有相關資料來證明,否則面試的教授很有可能會懷疑你在研究中是“掛名”的。

(二)由此,作者順位遠比期刊論文級別重要。在很多情況下,在發表的論文期刊中做一個掛名作者,只能說明你的社會資源,並不能說明你的學術能力。

 

問題四:參加科展或發明展有年齡層的限制嗎?有人數限制嗎?
ANS:

(一)參賽科展比賽報名的人數與年齡,依各主辦單位規定。有部分的比賽單位,會要求就讀學校出具相關資料;教育部科教館的科展,以小學4~6年級,國中7~9年級、高中職10~12年級。

(二)實驗室輔導科研每組人數原則限1~3位,此人數評估學習效果為最佳、實驗的時間配合較為容易。(若3人一組,請注意許多國際性賽事如GENIUS Olympiad均限制2人一組,而舞法參加20250205補充)

(三)參加各國發明展,一般無年齡層的限制,但仍以舉辦單位公告為準,部分發明展有設置青、少年組。

 

問題五:為什麼要發表期刊或是論文?發表期刊與科學展覽會有何不同?(20241009增補)
ANS:

發表期刊與參加科展之間有幾個重要的差異。首先,科展通常是一次性的比賽,準備過程繁瑣,包含資料搜集、實驗設計、報告撰寫以及現場展示等。科展的評比往往集中於當天的表現,參賽者需要在短時間內展示並解釋自己的研究,這讓每一個細節變得非常重要,因為一次表現就能決定成敗

相較之下,期刊發表則是另一種流程。當研究完成後,作者將研究稿件提交至期刊審查,期刊編輯和審稿人會對內容進行嚴格的審核,並可能提出修改建議。如果稿件不符合期刊的標準,可能會被退回要求修改,這給了作者多次改進的機會,讓研究更為嚴謹和完善。這是一個迴圈性的過程,與科展「一次定勝負」的性質不同,也可避免因為少數評審者的偏見問題。

此外,當你完成一項科研專題時,無論是參加科展還是發表期刊,都可以成為申請學校或工作的一個重要材料,證明你在某一領域達到的水準。這些成果無論是期刊發表還是科展參賽,都是學術研究的認可,能提升你的學術公信力。相對來說,投稿期刊可以省去參賽時的繁瑣準備,適合需要提升學術寫作能力而不是表達能力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和大學申請者

我們也輔導12歲以上的國中生參與這類活動。目前,我們已經成功將一些國中生將他們的小學科展作品,經過進一步的改良,投稿至國際期刊並獲得發表。這樣的經歷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術能力,也為將來的升學申請增添了一份亮眼的履歷。

順便一提的是:

在美國的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 ISEF)中,評審老師的徵選來源相當嚴謹且多樣化。ISEF 的評審來自於學術界、工業界及政府機構,並且通常擁有高水準的專業背景與學術資歷,不同於TISF台灣的遴選制度以"青培"計畫為主,評審教授人數少。以下是一些ISEF公布評審來源的主要類別:

  1. 大學教授與研究人員:許多 ISEF 的評審來自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這些人通常擁有博士學位,並且在科學、技術、工程或數學(STEM)領域有豐富的研究經驗。他們可以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以確保涵蓋廣泛的科學學科。

  2. 工業界專家:一些評審來自科技公司、工程公司或製藥公司等行業,這些評審通常在業界有多年工作經驗,能夠評估學生專案的創新性、實際應用潛力以及市場價值。

  3. 政府機構科學家:來自於美國政府的科學家也經常參與 ISEF 的評審工作,例如來自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等機構的專業人士。

  4. ISEF 賽事的前獲獎者及校友:一些過去曾參加或獲獎的 ISEF 校友,尤其是那些後來進入科學或工程領域並取得專業成就的人,也會被邀請成為評審。

  5. 特定學科領域的專家團隊:ISEF 涵蓋多個不同的科學領域,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環境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因此會依據每個領域選拔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評審,確保學生的研究能被充分理解與公平評估。

 ISEF評審人員通常需經過篩選,並接受培訓,確保他們了解比賽標準和評分方式。整個評審過程旨在公平、公正,評估參賽者的研究質量、創新性以及科學的嚴謹性。

 

問題六:科研作品可以參加哪一些比賽或展示活動?
ANS:國內科展傳統最大主辦為教育部科教館:(一)全國科展:由各校校內開始評比,再縣市評比,最後全國比賽。(二)旺宏科學獎  (三)亞太青年科學暨科技座談會STSY  (四)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小論文寫作比賽  (五)全國科學探究競賽-這樣教我就懂   (六)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七) 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  (八)臺灣能潔能科技創意實作競賽。(九)台北市中等學校科學研究獎助計畫、新北市亦有"學生科學研究獎助計畫"...等其他縣市。(十)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全國小學科普實作獎勵計畫。(十一)Asia Pacific Conference of Young Scientists;簡稱APCYS。

大學有更多的發表研討會,部分國、高中的學生亦可發表,請隨持注意各領域的相關訊息。

國際的各國發明展(亞洲、北美、歐洲與東歐),作品申請專利後參展,  可依教育部或學校規定申請補助費不等,疫情後很多主辦國單位為改以線上賽,降低參賽成本可觀。

國際的科展選拔,需透過科教館的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TISF)每年百中選一派遣最優者且美語流利,經再輔導後,以公費出國比賽(難)。獲獎可依成績申請相關校系入學。

國際可自行報名參加科研競賽:

1. Google Science Fair•13-18歲• 官網:https://www.googlesciencefair.com

2. Stockholm Junior Water Prize (SJWP)• 13-20歲• 官網:https://www.siwi.org/prizes/stockholmjuniorwaterprize/

3. Breakthrough Junior Challenge• 13-18歲• 官網:https://breakthroughjuniorchallenge.org

4. Earth Science Week 資源開發競賽• 國中、高中學生• 官網:https://www.earthsciweek.org

5. Regeneron International Science Essay Contest•13-18歲• 官網:https://regeneron.com

6. The Paradigm Challenge•4-18歲(按年齡分組)• 官網:https://www.projectparadigm.org

7. NASA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Initiative (CCRI) for Students• 年齡:中學生(國際學生亦可)• 官網:https://www.nasa.gov  

8. Conrad Challenge•13-18歲• 官網:https://www.conradchallenge.org

9. Genius Olympiad• 中學生(全球皆可報名)• 官網:https://geniusolympiad.org

10.丘成桐科研競賽:在香港主要指的是丘成桐中學科學獎亞洲賽區的比賽•官網:www.yau-awards.com

11.IGEM(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是一項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於2003年創辦的國際性合成生物學競賽。這項賽事彙集了全球頂尖高校的智慧與力量,旨在推動合成生物學的發展。適合9年級以上的學生參加,沒有明確的學科限制,但具備生物學、數學、電腦科學、設計等相關背景的學生將更具優勢。參賽隊伍通常由一個指導老師帶領,推薦20 +–5人左右一組,可以跨國跨校組隊。隊伍中包含兩名Instructors(指導者),負責協調和指導團隊工作。設總隊長下分設乾隊(設計、美工)與(推廣、市場營銷)_與濕隊(數學建模、wiki製作)與(實驗工作)四組。

IGEM的報名費用根據團隊成員人數均分,2024年線上參賽人均4000美金。每年略有調整,請以公布為準。其他實驗費、旅費、食宿......等另計。

問題七:可以租借但以理實驗室與儀器嗎?有何安全規定或注意事項。
ANS:實驗室供團隊研發使用不外借,實驗儀器可外借,所需器材請洽詢,請能配合以下:
(一)請善盡保管責任,汙染或損壞,修繕費由承租者負擔。
(二)不得再轉借別人、或是再承租給他人。
(三)依借用器材交付不等押金,借用儀器歸還後確認正常,三日內即歸還押金。
(四)借用的儀器,需經確認會使用,才可自行操作。依約定使用日期時間內歸還指定地點,若有延期使用或是購買,依合約辦法。

(五)可外借的儀器:可見光具遠紅外線分光光度計(備石英光度比色皿)、高速離心機16000rpm、低速4000rpm*15ml)、可視屏USB1600高倍顯微鏡、水中氧氣測量儀、紫外線與一般型照度計、噪音分貝儀、電泳槽、光學轉速計、UVA-B-C三段燈、高壓釜、四通道溫度連續紀錄器(1/sec-24小時)、多用途電表(接電腦可連續紀錄)、磁石加熱(高與低溫)攪拌器、糖(鹽)度計、酒精度計、酸鹼度計、酸鹼滴定管、蛇型管、各式漏斗、索式脂肪萃取器......等儀器或常見藥材耗材,請詳電洽。

 

問題八:可以代購器材或耗材與藥品嗎?
ANS:可以

管制藥品依政府規定須由家長或成年人同意。危險物(如劇毒、強酸鹼、易爆燃燒物)不代購。

 

問題九:輔導科研是如何收費?若是實驗失敗也要收費嗎?
ANS:

(一)我們團隊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科研指導服務,從選題到論文寫作都可以提供幫助。我們擁有一支由博士、碩士等高素質人才組成的團隊,他們都有豐富的科研指導經驗。我們提供量身定制的科研指導方案,根據學員不同的需求和情況進行調整。如果您能夠提供更多關於您的科研項目的信息,例如項目的主題、範圍、時間等等,我們可以為您提供更詳細的報價。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或需要進一步了解我們公司的服務,請隨時與我們聯繫。請放心,已有數百組的學員參與科研輔導活動,因為收費合理,每年有70%以上的老友,回來繼續實驗。

(二)實驗服務方式:階段區分以校內賽、縣市賽與全國賽,不同程度的實驗研究來收費。

(三)創新性的實驗,會發生不可預期結果,我們會在第3-4次實驗,即評估實驗是否可行,若確定無法再進行,實驗室會通知,討論更改研究方向或題目;學員僅需繳交材料的費用,不會重複收取老師的服務費。

(四)若要退費則依法規:短期補習班設立及管理準則"第24條與第25條 "辦理。(說明:我們非補習班,無退費規定準則,為保障學員權益,依照公告管理準則辦理為合情理法)。

 

問題十、是否可以到台南(或家裡)遠端輔導,如何收費?輔導方式?
ANS:

(一)外縣市科研輔導,依交通遠近(以高鐵票計)酌收不等交通與誤餐服務費。

(二)實驗的場所需要具備以下條件:水電燈光、桌椅、通風良好。教室或大樓公共區域(經管委會同意)和客廳等場所都可以作為實驗場所。如果您在家進行實驗,這符合科研精神和態度,因為科學家們在家中進行實驗是很常見的,尤其在2022-2023 疫情期間的許多研究報告。

(三)若不是實驗要實作的課程,討論時可採用Line或是微信的遠距教學,全組同學約定好時間即可進行線上討論。

(四)若有不懂問題可個別或群組提出,輔導講師會利用時間回答。

 

問題十一、但以理實驗室發明展專利的服務有實績嗎?
ANS:

(一)科研實驗中,要測試的設備儀器,都須自製完成實驗,已有十餘件作品取得專利。
(二)發明展著重於創作物品的製作,我們有業界堅強研發組長與專業設計師,可以提供改善建議與製作精美作品。

(三)發明展實績:2018年,我們成功開發了犬心絲蟲快速核酸檢測晶片。我們還有其他多項專利參加發明展。由於這些發明專利涉及個人隱私,因此不便公開。

  • 提高檢測準確性和靈敏度:傳統的犬心絲蟲檢測方法,如血液檢測和心臟超音波檢查,都存在一定的誤差和局限性。犬心絲蟲快速核酸檢測晶片採用核酸檢測技術,能夠更加準確和靈敏地檢測犬心絲蟲;減少狗狗的痛苦。
  • 縮短檢測時間:傳統的犬心絲蟲檢測方法,需要數天才能獲得結果。犬心絲蟲快速核酸檢測晶片只需數小時即可獲得結果,大大縮短了檢測時間。
  • 降低檢測成本:傳統的犬心絲蟲檢測方法,成本較高。犬心絲蟲快速核酸檢測晶片的成本相對較低,可以降低檢測成本。

 

問題十二、科展可以比賽的項目有哪一些?
ANS:

(一)國中、小學生有以下科目:

1.數學科2.物理科3.化學科4.生物科5.地球科學科6.生活與應用科學科(一) (含機械/能源/光電/物理/資訊之工程與應用)7.生活與應用科學科(二) (含生物科技/食品科學) 8. 生活與應用科學科(三) (含化學工程/環境科學) 112.12.20修訂。

(二)高中職科目:

1.數學科2.物理與天文學科3.化學科4.地球與行星科學科5.動物與醫學學科(含微生物、生物化學、分子生物)6. 植物學科 (含微生物、生物化學、分子生物)7.農業與食品學科8.工程學科 (含電子、電機、機械)9.工程學科 (含材料、能源、化工、土木)10.電腦與資訊學科11.環境學科(含衛工、環工、環境管理)12. 行為與社會科學科。     以上領域專門師資,可以協助學員完成作品。

 

問題十三、同學是否可以跨校比賽,要如何進行?
ANS:

(一)教育局與教育部科教館,公布的科展實施辦法裡,規定是可以同一縣市跨校一起做研究,但不可以跨縣市,且要同級,例如國中生不可與高中生混合組隊。

(二) 部分學校規定更嚴,禁止跨年級或班級組隊,因此跨校組隊更加困難。若有朋友邀請跨校實驗,應先與校內師長溝通取得同意。

(三) 部分私立學校偏好學生直升,不允許參加校外科展。建議家長在入學前確認學校參賽政策,以免報名後難以改變。

實際操作中,我們實驗室的學員中有超過70%是獨立完成科展作品的。科展成功的三大要素為:好題目、好老師和好夥伴,此外,有些家庭可能面臨經濟壓力,特別是當父親是主要經濟支柱時,負擔更重;因此,在選擇夥伴前,建議家長協助孩子確認同組同學的參與意願與家庭情況,曾有孩子找好組員組好隊,卻有組員因為家庭因素而致全組放棄,非常難過可惜。

 

問題十四、高中學生為什麼是要做科展或是期刊發表(科研專題),有甚麼用處?
ANS:

(一)台灣的學生考試能力絕對是領先全球的。但是,國內、外名校大學更加看重的是”綜合素養”,例如學術探究的想法、自主學習驅動力、問題解決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而這些都是“考試”所不能體現的。

(二)從事科學研究計畫可以有效展現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提升學術形象。

1. 學術成就及經歷:

  • 展現研究實力:參與科學研究計畫提供了一個平台,可以深入研究複雜的問題,培養批判性思考技能,並獲得進行嚴格研究的實務經驗。
  • 培養研究心態:參與研究可以促進對科學方法、資料分析技術的更深入理解,以及有效制定和解決研究問題的能力。

2. 增強入學競爭力:

  • 從人群中脫穎而出:強大的研究背景使申請者在同儕中脫穎而出,展示了自己對探究的熱情以及為學術界做出有意義貢獻的能力。
  • 訊號學術能力:研究經驗凸顯了個人獨立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駕馭複雜概念的能力,使自己成為頂尖大學備受追捧的候選人。

3. 提升學術聲譽與研究能力:

  • 建立研究成果:所進行的每個研究計畫都有助於個人不斷增長的學術成就,展現自已對知識追求的奉獻精神以及未來對該領域做出貢獻的潛力。
  • 建立研究可信度:參與研究使個人能夠與知名研究人員合作,在期刊上展示自己的研究結果,並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所有這些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學術聲譽,並使他們成為所選領域中可信的研究者。

4.掌握學術寫作並取代小論文評論:

  • 提升學術寫作技能:研究計畫提供了充足的機會來磨練學術寫作技能,包括有效建構論點、清晰呈現數據和遵守學術寫作慣例的能力,為申請知名學府所必須。
  • 小論文的有效替代方案:發表國際期刊可以作為傳統小論文的一種有價值的替代方案,讓作品被國際學術界認可、更能吸引國內外知名大學學者的關注你的研究能力和技能。

 (三)和其它學生比較,即使是比較中等的學生,考試的能力也是很強的;這說明你很難僅僅靠通過考試,來贏過同年級的同學,也就是說,如果能在考試之外的科研專題研究上,比如在科展中或以期刊發表取得成績後,會很容易和比你考得好的同學區隔出來。

順便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輔導的學生有來自美國、蘇州、香港......等,他(她)們也都將研究發表期刊,而申請到自己的理想大學;甚有對於台灣的中學課程(如每日晨考、校排名)無法適應的同學,在實驗室中尋得自己的興趣,之後期刊發表,申請上美國公立大學 pre-medical(排名前15大)。

 

問題十五、甚麼是"小論文",有甚麼用處?
ANS:

(一)對某項事物或現象作一的研究,同時參考各項資料, 來提出結論 。
(二)作為大學申請入學該科系,推甄時的重要參考學習資歷檔案。
(三)可以一個人參賽,或是二至三人(至多)為一組的單位參賽。
(四)小論文內容不可超過10頁,不須現場報告或與評審老師答辯。
(五)中學生網站小論文比賽訂有「小論文格式說明 暨評審要點」、「引註資料寫作格式範例」、 「小論文投稿類別」......等規定,書寫有一定格式。
(六) 小論文主題共分21類(工程技術、化學、文學、史地、生物、地球科學、法政、物理、英文寫作、家事、海事水產、健康與護理、商業、國防、教育、資訊、農業、數學、藝術、體育、觀光餐旅),同學可擇一主題參賽。

 

問題十六、請問科研申請專利的有甚麼用處
ANS:

(一)保護創新成果:專利提供法律保護,防止他人未經授權使用或複製你的研究成果。

(二)提升學術聲譽:擁有專利增加在學術界的聲望,建立專業形象並提升學術地位。

(三)發展個人技能:申請專利提升問題解決、創意和撰寫能力,有助於職業發展。

(四)獲得獎勵:出色的專利可能獲得金錢、獎品或學術榮譽等獎勵。

(五)商業化機會:專利吸引投資者或合作夥伴,提供商業化機會和經濟利益。

(六)學術和職業發展的重要步驟:擁有專利是學術和職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證明你的研究能力和成就,為你進入研究機構、大學或企業工作提供有力的證明。專利也可以增加在求職過程   中的競爭力,展示你的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十七、請問對於中小學生使用AI輔助科研,是否會影響其創新能力與學術素養(20241210)

ANS:

202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都涉及人工智慧(AI)的重大貢獻展示了AI如何促進多學科的突破性進展。

(一)物理學獎:Geoffrey Hinton和John J. Hopfield因對神經網絡的開創性研究而獲獎。Hopfield利用統計力學的概念,將神經網絡建模為尋求平衡的物理系統,為優化複雜計算問題提供了 新方法。Hinton則通過能量基模型和反向傳播演算法(backpropagation)等技術,將物理學的能量最小化概念應用於深度學習模型的訓練中。這些理論是現代AI系統(如語言模型)的基石,結合了物理學和計算科學。

(二)化學獎:Demis Hassabis與他的團隊(包括John Jumper和David Baker)憑藉AI工具AlphaFold的開發獲獎。AlphaFold能準確預測蛋白質折疊結構,這一進展解決了傳統技術耗時和昂貴的問題。該系統結合AI和物理化學原理,例如電荷作用和氫鍵約束,為生物化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此意味者人類的壽命可再延長的重大貢獻

我們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強調AI在教育和科研中的正面影響,同時也必須設置合理的使用界限。

1. AI促進學習效率與創造力

AI能幫助學生快速獲取信息、整理資料,並輔助解決複雜問題。例如,像AlphaFold這樣的AI工具展示了如何在幫助科研的同時,讓學習過程更加高效。對於學生而言,使用AI可以減少重複性工作,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創新與高層次思考中傳統填鴨教育勢必要改

例子:在數學解題中,AI可以指導學生一步一步地理解公式推導,而非僅僅提供答案;在寫作中,AI可以提供語法建議,提升表達的專業性。

2. 培養未來技能,面對AI時代的挑戰

隨著AI技術廣泛滲透,掌握AI的應用已成為未來必備的核心能力。通過有限制的AI使用,學生可以學習如何批判性地使用技術,而非被動依賴。同時,也能學會AI倫理的重要性,了解技術的局限和潛在風險。說服點正如傳統教育教學生如何使用字典或計算器,適當的AI工具使用將是對未來職場和科研需求的準備

3. 限制AI使用的方式

可以制定規則來限制AI的使用範圍,確保學生在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正確利用AI。例如:

  • 只允許用於輔助研究或重複性工作。
  • 禁止在考試或評估中直接使用AI生成的答案。
  • 要求學生解釋AI輸出的結果,或加入他們的批判性分析。

這樣的限制可以幫助家長和老師放心,確保AI是輔助而非取代。

4. AI的實例啟發:諾貝爾獎研究

如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與化學獎得主的研究表明,AI與人類智慧的結合能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如果學生能從年輕時期就理解這些應用,將為未來的學術和職業道路鋪平道路。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2024  生成式AI輔助技術型高中學生作文學習之研究。

具體建議:家長和老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來使用AI,比如科學研究或創意寫作項目,並將AI視為一種啟發性的工具,而不是最終解決方案。

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家長和老師理解AI使用的價值,同時保留對學術誠信和學生個人成長的關注。

--------------------------------

補充:2020.11.03 聯合報報導一篇"高中生瘋寫小論文  抄襲創新高一文":小論文除可參賽,還能作為學習歷程檔案作品,上傳前要經教師認證。教育部主辦的高中小論文競賽也成兵家必爭之地,去年一梯次就達九千多人報名。但高中小論文競賽承辦單位表示,抄襲是高中小論文競賽最常見的違規樣態。科展作品與國內外期刊雷同問題,一旦查證,有做必留痕跡,發表必現形,不可不慎。

為了避免發生雷同抄襲之嫌,留下汙點紀錄,我們多年經驗,強烈建議同科展一樣,要具創新性、要做實驗,有專業師資指導邏輯程序與理論依據、參考正確文獻,紀錄實驗日誌,這樣會明顯與一般小論文作品區隔,書審面試時,有做過實驗的眼神流露不同,能侃侃道出而脫穎而出。但以理實驗室輔導獲獎紀錄歡迎查詢。

20230130 補述:AI人工智能的出現,如 ChatGPT 和 Claude......等大模型,使得論文編輯變得更加高效和便捷。然而,實驗的原始數據無法通過電腦生成,人類進步的動力來自於創新的想法並動手去做,要能挑戰未知的領域,這是目前人工智能無法做到的。

20230324:人工智能的編輯的論文,國內有"快刀AI先生"可以識別,與過往抄襲後的":重複率"的查詢方式不同,但凡這兩種有做過必留痕跡。